在生活中,出于对自己的保护,我们都习惯的戴上了虚假的面具,微笑地接受谎言,久而久之,我们失去了太多真实和纯粹。
殊不知,失去了真实,我们就等于失去了善意和美丽的联结,在这样的世界里,我们自己也会变得不真实,甚至张狂扭曲,所以活得并不幸福。
要想人生幸福,就要活出真实感来,而要活出真实感,一定要读读季羡林。
季老曾说:“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,今天不是圣人,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。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。”他始终保持着这样的真实感!
也正如他在自己的这本自传《风雨百年—季羡林自传》中写到:“这本自传,我决不说半句谎言,决不添油加醋,我的经历是什么样的,我就写成什么样,不管别人说什么,我都会坦然处之。”这是一位年近百岁老人真正的豁达、通透和智慧。
作者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、东方文化研究专家、散文家,被称为“学界泰斗”。他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,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、巴利文、吐火罗文等,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。1946年归国,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,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。曾任北大副校长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。
本书是一本全面了解季羡林生活与思想的好书,读来不禁让人掩卷三思。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。
童年往事
1911年8月6日,季羡林出生在山东省清平县的一个小村庄–官庄。
因为家境极寒,他又是家里唯一的男孙,本着光大门楣的愿望,父亲把他送到了济南的叔父家,从而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。
叔父望子成龙,对季羡林的教育十分的关心,但是季羡林却对正课毫不感兴趣,而只对“闲书”、小说欲罢不能。
可在家里“闲书”是绝对不允许看的,于是,他在书桌上总是摆好了《四书》,看的却是《彭公案》《济公传》《三国演义》《西游记》等旧小说,冷不防叔父进来,他就把四书往小说上一盖,嘴里念起“子曰”“诗云”来。
13岁那年他考上了正谊中学,唯一的乐趣就是偷着读了很多的“闲书”,也是从那时开始“照葫芦画瓢”写起了文章。
他真正“书山有路勤为径”的时期就是在山东大学附属高中的时光,高中前两年的四次考试,他全部都是全校第一。
而第三年,由于日寇在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,学校停办,外地教员和学生纷纷逃离。